钱世凤:《演讲口才与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6/29浏览次数:313



课程名称:《演讲口才与经典诵读》

课程类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


学情分析:学生来自各个学院诸多专业,个体差异大;很多学生不是因为“喜欢”而是“抢”不到更有兴趣的课只能无奈“被选课”,“混学分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课堂预期:让课堂充满自然而不做作的活力,让课堂拥有磁性般的亲和力。


一、线上线下结合,多个平台各显其能

乐享直播课堂:主要用于课前热身环节,开课前15分钟进入直播课堂,学生一边欣赏美文,调整状态、做好上课准备;同时听从授课教师指令有序进行签到考勤、切换平台等工作。


QQ电话、屏幕分享:实现师生的实时有声互动,提高了直播课堂的有效性、师生交流的实时性,也有助于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

蓝墨云班课:主要用于教师发布学习任务要求、上传教学资源,学生上传学习成果,课前课后签到、课堂随机选人等。

二、互动环节让课堂“活”起来、让屏幕“热闹”起来

授课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知识点之外,将课堂话语权交还给学生,突出课堂实践,通过练、听、评、导、悟等多个环节实现多角度训练、全方位互动,让静止的文字通过有声表达“活”起来,让静止的屏幕通过有声互动“热闹”起来。

练:一是每次课安排3位同学进行事先有准备的半命题演讲(近阶段演讲主题为《“疫情”告诉我……》);二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训练,比如练基础语音、练诵经典诗文等。要求学生自信大胆地开口,吐字归音尽可能做到字正腔圆,让原本静止的文字语料,通过大家的有声表达“活”起来,赋予语言的生命力。

听:在同学展示、分享、练习或者教师示范的过程中,要求其余学生认真聆听,学会思考分析对方讲(练)得如何,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评:点评的过程,是一个将所思考分析的内容通过“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过程,也是一种有声表达的训练方式。大多采取开放式点评,可以全面点评,也可以针对某一角度点评(如语音面貌、讲的内容、讲的逻辑性条理性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有声语言的表达。


导:教师的“导”,犹如一根风筝线,该放时放,该收时收,使学生的“有声表达”趋于正方向。“导”的维度是多方面的,且应“导”得及时——及时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或缺陷,及时点评学生的发言,及时鼓励有进步的同学,并且及时示范、及时小结。



悟:语言学习,语感很重要。语感从哪里来?很多时候,语言的表达特别是语言所蕴含的情感的表达,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比如,在讲解“重音的表现方式”的时候,学生对“重音,也可以通过慢读、轻读来表现”较难把握,怎样轻读?怎样慢读?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打开各路感官,通过聆听、模范,再通过自己的有声练习,深入理解,用心去悟,大胆表达。




三、思政元素无声渗入,育人细节贯穿课堂内外

1.感受语言艺术之美,感慨中华经典诗文之魅力。课前、课间播放美文音频或视频,通过听觉盛宴感受语言之美;课中提供诸多语料训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声表达,体悟语言之美;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40篇经典作品),通过讲解、分享和诵读,感受中华经典诗文之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开展演讲训练,融入“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结合这个特殊的春天,提前布置了半命题演讲主题《“疫情”告诉我……》,既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能力和演讲能力,同时学生结合自身对“疫情”的认识和思考,特别是“疫情防控”过程中呈现的中国力量/精神的认识和思考,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有声语言加以表达。


3.严慈相济注重细节,强化习惯养成教育。签到考勤不流于形式,课前提醒、课中关注、课后盯紧,掌握情况,及时教育引导。学生如有请假需求,不给“同意”还是“不同意”的简单回复,而是提出对学生的一种期望,最终是否请假,选择权还给学生。同时明确课程学习要求,通过(检查学生任务是否完成)、(单线联系学生,了解情况)、讲评(每次课对前一周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评),及时引导,强化习惯养成教育.





4.鼓励教育,及时回应,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本课程以实践为导向,在各项内容的训练中,首先要让学生有自信,愿意说、大胆练,教师及时表扬、赞赏和鼓励。学习训练过程,没有“不好”只有“这样改进一下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及时回复学生线下学习过程的提问和疑惑,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


授课教师简介:


钱世凤,中共党员,中文副教授,浙江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会展师,现任城市建设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从教26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近年来主要担任《教师口语》《人文素养基础》《演讲口才与经典诵读》等课程教学,侧重人文素养教学与研究。近三年参与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获得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9人次。




上一篇:下一篇:
Copyright@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浙江杭州富阳高科路198号 邮编:311402
浙ICP备09020157号-6浙公网安备 33018302000443号
访问量:609962024年07月09日
杭科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