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剖析了自身课程思政的经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 误区 反思
自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来,课程思政引起全国上下各大高校的重视并掀起改革的浪潮。课程思政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却很难照搬,也听过不少课程思政的专题讲座,从专家处收获不少经验之谈。本人在课程思政当中也下过不少功夫,却总觉得不甚满意,经认真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剖析,以期改进。
一、对课程思政的误解
课程教学时数是固定的,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课时本来就不够用,融入思政内容使得教学时数更加紧张,虽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跟完成教学任务相比,内心是抗拒的。我的这种想法肯定不是个案,一些教师也会有不同程度存在。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因为在很多的成功的课程思政案例中充分地显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从而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果。所以,专业课教师充分认知课程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的育人价值,从客观效果上看,有效地催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反而让专业课程教学更有效率。专业课程教师在尝到甜头后才能够形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积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精研教案,并加大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开发,将专业课程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的自我激励机制。
二、与课堂思政混为一谈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上好几堂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就是课程思政,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一直觉得课程思政不尽人意的根本原因。因为我只是把思政元素与各个知识点简单的匹配,仅是形式上、表面上的做法而已。其实,课堂只是表象,而课程建设才是根本,所以,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把相关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整个课程的始终,课程思政重在课程建设的“二次开发”——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有机融合的深度开发,运用系统思维,借助科学的设计安排,统筹各种思政资源,对整门课程加以改造升级。只有做到课程思政的系统开发,才能在每堂课上环环相扣,首尾呼应,形成整体思政的效果。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教学单元的安排、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教材开发等协同展开,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一体化综合效果。
三、脱离思政课的引领
我在搜集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时会很苦恼,时常困惑于要搜集哪些思政的原理?我也相信思政课老师也会苦恼于枯燥的思政原理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加以阐释。事实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思政课老师所需要的枯燥理论的具象化的生动案例,反之,思政课老师阐释枯燥理论所需求的生动案例恰恰是专业课所教学的内容。所以,课程思政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指引之下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充分挖掘和激发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面和点的关系,思政课程更为侧重“面”,以凸显体系化之功能,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演绎更为侧重“点”,以凸显深化之效。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在专业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基于专业课程内在体系,对思政课程中的一般性原理、要求的深化和具体化。因此,思政课扮演了为专业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滋养的角色。专业课程思政离不开思政课程的指导和引领,思政课程更需要专业课程思政的拓展深化,以提升其教育效果。
四、停留在对某些知识点上的集中“轰炸”
在课程教学中,我会在容易结合思政的点上,不惜时间的大讲特讲思政内容,形成“轰炸”态势,思政的痕迹很明显,连学生都觉得你是在说教,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不佳。而相对不容易结合的几堂课里面,思政内容相对就很少甚至没有。其实,课程教学安排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由易到难,有单个知识点到综合知识点的渐进过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也要符合这样的规律,要科学规划,凸显循序渐进特征。即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先易后难的排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进度及延展性等因素,对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设定,做到既紧贴课程,又科学有序制定相关教学目标、教育重点和难点。基于教育对象的身心特征,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实施紧密结合,目的在于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在课程教学上。
五、缺乏对课程思政的反思、总结和提炼
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上课过程中讲到精彩处就会超常发挥,灵光一现的出现课程思政非常好的点子,也引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发现和超越备课时候的设想,凸显出思政的优势。然而,下课后就忙着其他的事情,没有及时的总结和提炼,过一段时间,就淡忘了。课程思政的改进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若不及时反思、总结和提炼,教学的实践随着寒暑假的到来,课程思政永远都只会停留在原地。